文旅产业管理的中国模式与国际经验

发布时间:2019-09-19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次数:332

     2019918日晚,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与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MBA教育中心联合举办的文旅产业管理MBA项目系列讲座-文旅产业管理的中国模式与国际经验在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紫金港校区启真酒店求是厅举行。此次活动邀请到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戴斌教授与世界银行全球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全球协调官艾哈迈德艾威达博士。包括浙大MBA学员,以及来自于房地产、旅游投资、景区运营等相关行业的听众近200名济济一堂,现场座无虚席。

_GUO5553_副本.jpg

浙大管院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副主任、文旅产业管理MBA TRACK主任吕佳颖副教授作项目介绍

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围绕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产业发展前景与人才需求 主题,结合个人经历、行业数据、市场案例,生动形象地与现场听众就当代旅游业的变化进行探讨。对于旅游需求的变化,戴斌院长引用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形象地表达了“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这一观点。中国人均旅游次数从1999年的人均不足1/年,到如今的人均4/年。百姓的旅游需求从对欣赏美好风景的需求转向对体验目的地美好生活的需求。

 

NAN_3456_副本.jpg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戴斌教授演讲

结合如今的市场环境,戴斌院长提出要从市场需求和游客体验的角度来寻找新的增长点,把需求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业态,通过场景化和功能化将文化和旅游融合在一起。戴斌院长认为,一旦引入生活场景,旅游就会从封闭的游览世界走向开放的生活体系。在旅游产品设计上,戴斌院长认为,既要在旅游资源上“做加法”,也要在其他方面适度“做减法”。戴斌院长还与现场听众就景区的多次消费、旅游服务营销模式、夜间旅游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探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戴斌院长强调:立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市场主体去发现新的旅游需求、探索新的旅游业态,是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NAN_3559_副本.jpg

世界银行全球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全球协调官艾哈迈德艾威达博士演讲

世界银行全球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全球协调官艾哈迈德艾威达博士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投资开发的世行经验主题展开了精彩深刻的演讲。艾哈迈德艾威达博士首先阐释了世界银行投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的两大宗旨:一是为当地创造就业、增加收入、消除极端贫困;二是改善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

从世界的角度,艾哈迈德艾威达博士提出在项目投资过程中,需要综合评估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他认为,具有竞争力和包容性的目的地开发至少需要四方面的保障,即:旅游目的地是否具备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当地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是否拥有科学技术和创新人才来支持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企业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得融资和其他支持。

最后,艾哈迈德艾威达博士与听众分享了世界银行在我国甘肃、贵州、山东等地的几个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具体案例,并热情地回答了现场听众提出的问题。

 

NeoImage_副本.jpg

 

作为文旅产业管理MBA项目2019系列讲座的首场活动,本次讲座内容精彩纷呈、听众反响强烈,最后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