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变革时代下,一切都看似充满着不确定性。面对这样的环境,无论是企业界还是学术界,总有一些人寄希望于管理科学的超前预测。
在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院长魏江看来,管理科学最大的属性是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让更多企业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而不是超前预测。
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院长魏江
在日前于兰州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管理50人论坛2019(下)”上,他以“大变局下战略管理变革与实践”为题,从战略管理的研究情景、新组织特征、非线性范式以及重构非线性战略与“商学+”生态系统等方面,展开了一场引人深思、启迪智慧的精彩演讲,引发现场学者们热烈响应。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演讲整理而成,有删节。)
管理科学最大的属性是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让更多企业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
如果管理科学能够预测50年后的事情,那就不是管理科学了。就像比尔盖茨曾说过,“我只不过比别人先走了一个月而已”。所以,管理科学不可能像博弈论假设那样有理论上正确的选择,因为现实非常丰富多彩。
我还在想另一个问题:做管理学研究其实是挺幸福的一件事,这个职业很稳定,只要有企业存在,我们就有饭吃。但是,学科性质决定,我们管理理论研究是跟在技术和实践后面的,因为技术和实践发展,要求我们总结其背后的规律,然后跟进与推动规律的扩散,比如未来的新组织形态。
我们在研究今天的实践之前,先来讨论几个新的问题。
战略管理研究情境是什么?
未来已来的新组织型态
20世纪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创新就是公司制的产生,央视有个纪录片叫《公司的力量》,讲述了公司产生如何改变人类财富创造方式、分配方式和人的生活方式。
那么,21世纪管理理论最伟大的贡献会不会是公司的消亡?传统的公司是否会消亡?未来的公司型态是什么样的?
战略管理研究受到了来自互联网时代下已知和未知的挑战,看到这样的现实,所以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其实我不担心未知,我想问的是,未来真的是不确定的吗?
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做管理研究的学者,“越存就越香”,一个30、40岁的管理学者,企业会认为没有经验,不是很靠得牢。你看王方华、芮明杰这样年长的资深学者,仍非常受企业欢迎,就说明这个道理。
未来已来的人类活动新空间
当我们讨论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就不得不去思考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规律。
前段时间去以色列访问,大家在讨论一个问题:如果飞船火箭可以穿越黑洞,人类怎么生存?
我则考虑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如果超级高铁行驶时速达1200千米/小时,人类的生存空间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
当我们的火车时速达到5000公里时,我们还需要经济意义上的国别吗?我们完全可以在纽约吃早饭,到兰州吃晚饭,然后第二天去伦敦旅游。那时候的经济状态、生活方式等所有活动都改变了。
未来已来的组织学习空间
有一次,我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一个学术会,会议上的一个演讲者是一个全息投影的“假人”,这个人身在硅谷,但他可以远隔万里与我们互动交流。
作为管理学老师,应该如何研究组织学习空间?如何应对虚拟教学的挑战?我的答案就是回应现实和当下。
未来已来的新服务型态
上海九江路中国建设银行无人银行开业,银行业金融人员失业,当下我们在兰州讨论管理是什么?管理对象是什么?我们研究什么?
当我们讨论前景的时候,讨论自然基金会研究方向的时候,要看到整个社会的空间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我很多次讲,把产业分为一产、二产和三产是不科学的,今天的服务业与制造业高度融合在一起的,没有服务业就没有制造业。
战略管理情境:四元空间
我们今天的世界是多元的,人机共存、物理与虚拟世界交互并行。
现在的年轻人是虚拟空间人群的土著一族,我们是移民一族,那么,我们如何去认识20岁的年轻人,就是生活世界对话的现实表征。
让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世界。今天的人机交互,实际上它已经有世界了,并不需要人参与的。比如去年“双十一”80%以上的呼叫服务都是由阿里的小蜜完成的。所以,对于今天的世界实践,我们过去的战略管理有没有可取之处呢?
今天的世界是四元的,而我们所做的管理是不是都大部分来自这个世界——传统的物理空间中人与人的关系?这四个空间的划分其实都来自于现在,而不是未来。只是我们研究的能力还停留在过去,我们自己没去未来,我们的管理科学研究也就是停留在过去。
今天的世界由人、物理世界的二元空间,转变为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虚拟世界四元空间,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协同模式全面延伸。
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组织特征
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战略管理研究中的组织是怎样变化的。
今天的时代已经不是传统科层结构的时代,但是我们公共管理还在研究科层组织下的管理问题,这本来就已经落伍了。我们怎么让它更加完善呢?需要我们有全新的理论范式去思考。
我们现在组织是什么?“今天的个体已经不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整个人就是个性化的人,本来就已经个性化了,所以今天的个体已经不是雇主控制的个体,今天的组织已经不是韦伯定义的组织,企业也已经不是柯斯定义的企业,今天的生产函数也已经不是柯伯-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这些不是说全部被推翻了,而是变革已经来了,未来的型态组织,一切都开始被重新定义。
如果过去40年我们研究如何从原子结构演化为分子结构、再到大分子结构,那么,现在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从大分子结构回到大分子和原子并存的结构,因为现在的人和组织希望追求原子态的自由自在。这个变化可以如下面来表示:
当我们考虑员工个体的关系时,传统的个体和组织的关系、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也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过去说企业内部的小组织或者说企业内个体和企业的关系。但是,实际上今天的组织和个体的关系已经变了,个体间市场机制也变了。
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市场已经是合作为主的模式而非竞争主导的模式。当我们思考组织、市场交互的过程中,看到了企业边界、内部项目边界被打破,中间交易制度也被改变。这些问题的改变就是现在涌现的新组织形态。
战略管理研究的非线性范式
我们讨论组织变化的时候,会看到一些传统的管理理论难以解释现有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非常多这样的问题。
徐二明老师说我是“五恨”教授,说我“恨”SWOT、五力模型、PEST、价值链和活动-成本分析等所构成的战略范式。因为如果我们来看平台组织、网络组织、生态组织,以上这些模型就没有办法解释。明明时代变了,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还是在教授这个范式。
线性的范式还有效吗?企业战略是抱着40、50年前的方法制定出来的吗?企业行业竞争环境还是在遵循波特五力模型那种隔离机制吗?企业之间分工合作还是按照内部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辅助活动在分吗?显然不是。其他三个“恨“就不多说了。
具体新兴组织的战略是非线性发展的,而且是没有办法提前5年,甚至3年制订的。我们讲这个例子,阿里巴巴的非线性战略管理是怎么一种逻辑?我认为,阿里的业务发展是动态的内创业过程,呈现点线面网发展,业务系统的关键在于关联逻辑,实现业务内在协同。其内核在于客户价值,能够满足客户痛点。整个系统设计的焦点在于跨界整合,实现业务组合创新。业务系统的基础在于构建生态,打造平台级企业。
非线性战略重构“商学+”生态系统
战略管理研究是对今天实际的回应,而不是今天学者做的一些预见和预测,所以我们需要重构非线性战略与“商学+”战略。
第一,融合发展。基本逻辑是商学院不能关起门、孤立起来做事。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间的界限要打破,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学科是小团体的利益,是阻碍发展的重要根基。商学院的门要打破,商学院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打破,构建“商学+ ”框架下人文、科技交叉培养方案体系。
如何建设“商学+”的商学院发展系统?我们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是按照三大要素来布局的,分别是课程组、教学项目和问题驱动交叉研究团队,这三者构成了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最底层的基础体系。按照这三个底层组织所形成的治理结构,就要把课程组的学科边界打破,把研究团队建设成为无学科边界的组织,不同的教学项目可以各具特色,甚至同一类专业学位背后的项目收费都可以不一样,这样就可以推进新的范式变化。
第二,构建平台化网络。平台可以是市场平台、技术平台、员工实现自己价值的公共基础设施。我们推行“网络化组织平台”,包括教学平台、科研平台、企业合作平台、校友平台等等,把中台建设好,由此延伸出本科、研究生、专业学位、高级培训等不同项目的平台化运作。如果项目发展得好,就鼓励支持;如果发展不好,可以取消或者暂停,都不影响学院发展。
第三,打造交叉团队。课程组团队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三统一管理、教学研究结合以及金课、网络课程开发。教学项目团队承接高品质、特色化、高价值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差异化激励、定制化支持。我们把这样的团队叫做“1+1+N”团队(特色研究团队)团队负责制、特色优势方向、人才资源配置,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影响力学科方向。
如果把上述问题解决好,那么,未来就可以形成“平台+项目”的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新模式,这个模式是符合开放性、数字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这方面我们中国的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应该有可能做成。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就是希望能够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