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江:管理科学不是超前预测,而是回应当下

魏江认为,管理科学是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让更多企业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

发布时间:2019-12-13来源:徐振濂浏览次数:760

    在大变革时代下,一切都看似充满着不确定性。面对这样的环境,无论是企业界还是学术界,总有一些人寄希望于管理科学的超前预测。

    在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院长魏江看来,管理科学最大的属性是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让更多企业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而不是超前预测。

魏江标准照(横).jpg

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院长魏江

    在日前于兰州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管理50人论坛2019(下)”上,他以“大变局下战略管理变革与实践”为题,从战略管理的研究情景、新组织特征、非线性范式以及重构非线性战略与“商学+”生态系统等方面,展开了一场引人深思、启迪智慧的精彩演讲,引发现场学者们热烈响应。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演讲整理而成,有删节。)

    管理科学最大的属性是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让更多企业学习成功企业的经验。

    如果管理科学能够预测50年后的事情,那就不是管理科学了。就像比尔盖茨曾说过,“我只不过比别人先走了一个月而已”。所以,管理科学不可能像博弈论假设那样有理论上正确的选择,因为现实非常丰富多彩。

    我还在想另一个问题:做管理学研究其实是挺幸福的一件事,这个职业很稳定,只要有企业存在,我们就有饭吃。但是,学科性质决定,我们管理理论研究是跟在技术和实践后面的,因为技术和实践发展,要求我们总结其背后的规律,然后跟进与推动规律的扩散,比如未来的新组织形态。

    我们在研究今天的实践之前,先来讨论几个新的问题。

    战略管理研究情境是什么?

    未来已来的新组织型态

    20世纪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创新就是公司制的产生,央视有个纪录片叫《公司的力量》,讲述了公司产生如何改变人类财富创造方式、分配方式和人的生活方式。

    那么,21世纪管理理论最伟大的贡献会不会是公司的消亡?传统的公司是否会消亡?未来的公司型态是什么样的?

    战略管理研究受到了来自互联网时代下已知和未知的挑战,看到这样的现实,所以需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其实我不担心未知,我想问的是,未来真的是不确定的吗?从某种角度而言,我真没觉得有多少不确定,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上班、下班、做研究、上课、跑企业,真的有太多的不确定吗?

    我还发现一个现象,做管理研究的学者,“越存就越香”,一个3040岁的管理学者,企业会认为没有经验,不是很靠得牢。你看王方华、芮明杰这样年长的资深学者,仍非常受企业欢迎,就说明这个道理。但是,做计算机、芯片研究的往往是年轻人,过了45岁可能就OUT了。所以,做管理研究和教学的,几乎没有被实践淘汰的风险。我以为,至少在未来10-20年内,管理学教授仍是个几乎没有风险、很少不确定的职业。所以,站在自己的学科角度看,我总是问“怎么就没有发现VUCA这样充满风险的环境呀?”问题的关键其实就是处理好确定与不确定的关系!

    未来已来的人类活动新空间

    当我们讨论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就不得不去思考人类的活动空间和规律。

    前段时间去以色列访问,大家在讨论一个问题:如果飞船火箭可以穿越黑洞,人类怎么生存?

    我则考虑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如果超级高铁行驶时速达1200千米/小时,人类的生存空间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家都会说,物流、人机交互、物联网、AI等等发展会更快速,我觉得这些想法还不够。试想,时速达到1200公里时,我们今天开会的所在地兰州会怎么样?兰州人又会怎么样?是否兰州就不用发展经济了?

    当我们的火车时速达到5000公里时,我们还需要经济意义上的国别吗?我们完全可以在纽约吃早饭,到兰州吃晚饭,然后第二天去伦敦旅游。那时候的经济状态、生活方式等所有活动都改变了。所以,还需要国际贸易壁垒吗?还需要关税吗?房地产业、教育、航空业、医疗业、金融业……究竟该怎么办?我们还需要做老师吗?

    未来已来的组织学习空间

    有一次,我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一个学术会,会议上的一个演讲者是一个全息投影的“假人”,这个人身在硅谷,但他可以远隔万里与我们互动交流。

    作为管理学老师,应该如何研究组织学习空间?如何应对虚拟教学的挑战?我的答案就是回应现实和当下。管理科学不是超前预测,而是回应当下。能做到最快地回应当下几年的事情,我认为就很伟大了。在现实中可以观察到,我们生活在人与人交互的世界、人与机交互的世界,我们还生活在机器与机器交互的世界、机器人与生物人交互的世界。其实,机器人交互的世界已经是现实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人力资源考核评价还停留在“德勤能绩廉”等360度考核,是不是说明我们这些管理学者没有能够回应当下的需要?管理研究已经落后于这个时代了?我们应该如何向机器学习?

    未来已来的新服务型态

    上海九江路中国建设银行无人银行开业,银行业金融人员失业,当下我们在兰州讨论管理是什么?管理对象是什么?我们研究什么?

    当我们讨论前景的时候,讨论自然基金会研究方向的时候,要看到整个社会的空间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我很多次讲,把产业分为一产、二产和三产是不科学的,今天的服务业与制造业高度融合在一起的,没有服务业就没有制造业。我其实始终没有想明白为什么服务业占比越高的经济体,社会就越成熟、经济就越发达?难道服务业就比制造业优秀?我不同意!做服务业就应该把制造业协同好。更何况,现在的产业是没有办法去区分什么是一产、二产和三产!所以,三次产业的划分已经阻碍产业组织和跨学科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制造业之间的深度融合关系。

    战略管理情境:四元空间

    我们今天的世界是多元的,人机共存、物理与虚拟世界交互并行。譬如,一个虚拟世界、一个物理世界。如果今天找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伙子来看我们的50人论坛,他可能觉得我们非常可爱、非常有趣。因为他们的生存空间跟我们是不同的。

    现在的年轻人是虚拟空间人群的土著一族,我们是移民一族,那么,我们如何去认识20岁的年轻人,就是生活世界对话的现实表征。

    让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世界。今天的人机交互,实际上它已经有世界了,并不需要人参与的。比如去年“双十一”80%以上的呼叫服务都是由阿里的小蜜完成的。所以,对于今天的世界实践,我们过去的战略管理有没有可取之处呢?

    今天的世界是四元的,而我们所做的管理是不是都大部分来自这个世界——传统的物理空间中人与人的关系?这四个空间的划分其实都来自于现在,而不是未来。只是我们研究的能力还停留在过去,我们自己没去未来,我们的管理科学研究也就是停留在过去。

    今天的世界由人、物理世界的二元空间,转变为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虚拟世界四元空间,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协同模式全面延伸。原有战略管理的基本逻辑和判断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所以几位老师完全可以考虑基金委在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和路径依赖。开会时,我就在说,不需要提什么科学命题,只需要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抛出问题以后,让年轻人去想。

    战略管理研究的新组织特征

    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战略管理研究中的组织是怎样变化的。

    今天的时代已经不是传统科层结构的时代,但是我们公共管理还在研究科层组织下的管理问题,这本来就已经落伍了。我们怎么让它更加完善呢?需要我们有全新的理论范式去思考。

    我们现在组织是什么?“今天的个体已经不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整个人就是个性化的人,本来就已经个性化了,所以今天的个体已经不是雇主控制的个体,今天的组织已经不是韦伯定义的组织,企业也已经不是柯斯定义的企业,今天的生产函数也已经不是柯伯-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这些不是说全部被推翻了,而是变革已经来了,未来的型态组织,一切都开始被重新定义。

    如果过去40年我们研究如何从原子结构演化为分子结构、再到大分子结构,那么,现在我们需要研究如何从大分子结构回到大分子和原子并存的结构,因为现在的人和组织希望追求原子态的自由自在。这个变化可以如下面来表示:

    当我们考虑员工个体的关系时,传统的个体和组织的关系、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也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过去说企业内部的小组织或者说企业内个体和企业的关系。但是,实际上今天的组织和个体的关系已经变了,个体间市场机制也变了。比如全国网红经济最发达的杭州,产生了全国近八成的网红,而一个网红一年可以产生上亿的收入。现今,杭州的星光大道成为超越美国洛杉矶星光大道的新模式。每个人都能成为星星,不是F2C,而是C2CC2F,由个体成为了主体。

    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市场已经是合作为主的模式而非竞争主导的模式。当我们思考组织、市场交互的过程中,看到了企业边界、内部项目边界被打破,中间交易制度也被改变。这些问题的改变就是现在涌现的新组织形态。因此,看组织形态的时候,要研究组织背后的战略管理主体与对象是谁,役使客体与物流是什么,管理组织内部的管理边界是什么,交易关系与市场以及内部的组织关系是什么。

    战略管理研究的非线性范式

    我们讨论组织变化的时候,会看到一些传统的管理理论难以解释现有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非常多这样的问题。

    徐二明老师说我是“五恨”教授,说我“恨”SWOT、五力模型、PEST、价值链和活动-成本分析等所构成的战略范式。因为如果我们来看平台组织、网络组织、生态组织,以上这些模型就没有办法解释。明明时代变了,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还是在教授这个范式。

    线性的范式还有效吗?企业战略是抱着4050年前的方法制定出来的吗?企业行业竞争环境还是在遵循波特五力模型那种隔离机制吗?企业之间分工合作还是按照内部价值链上的基本活动、辅助活动在分吗?显然不是。其他三个“恨“就不多说了。

    具体新兴组织的战略是非线性发展的,而且是没有办法提前5年,甚至3年制订的。我们讲这个例子,阿里巴巴的非线性战略管理是怎么一种逻辑?我认为,阿里的业务发展是动态的内创业过程,呈现点线面网发展,业务系统的关键在于关联逻辑,实现业务内在协同。其内核在于客户价值,能够满足客户痛点。整个系统设计的焦点在于跨界整合,实现业务组合创新。业务系统的基础在于构建生态,打造平台级企业。

    非线性战略重构“商学+”生态系统

    战略管理研究是对今天实际的回应,而不是今天学者做的一些预见和预测,所以我们需要重构非线性战略与“商学+”战略。

    第一,融合发展。基本逻辑是商学院不能关起门、孤立起来做事。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间的界限要打破,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学科是小团体的利益,是阻碍发展的重要根基。商学院的门要打破,商学院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打破,构建“商学+ ”框架下人文、科技交叉培养方案体系。同时,实现“产教融合”,凝练数字经济时代办学模式创新。不管怎样,我们要回应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学科发展主要是研究新的现实需求,而不是设立很多二级学科。

    如何建设“商学+”的商学院发展系统?我们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是按照三大要素来布局的,分别是课程组、教学项目和问题驱动交叉研究团队,这三者构成了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最底层的基础体系。按照这三个底层组织所形成的治理结构,就要把课程组的学科边界打破,把研究团队建设成为无学科边界的组织,不同的教学项目可以各具特色,甚至同一类专业学位背后的项目收费都可以不一样,这样就可以推进新的范式变化。

    第二,构建平台化网络。平台可以是市场平台、技术平台、员工实现自己价值的公共基础设施。我们推行“网络化组织平台”,包括教学平台、科研平台、企业合作平台、校友平台等等,把中台建设好,由此延伸出本科、研究生、专业学位、高级培训等不同项目的平台化运作。如果项目发展得好,就鼓励支持;如果发展不好,可以取消或者暂停,都不影响学院发展。

    第三,打造交叉团队。课程组团队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三统一管理、教学研究结合以及金课、网络课程开发。教学项目团队承接高品质、特色化、高价值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差异化激励、定制化支持。我们把这样的团队叫做“1+1+N”团队(特色研究团队)团队负责制、特色优势方向、人才资源配置,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影响力学科方向。

    如果把上述问题解决好,那么,未来就可以形成“平台+项目”的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新模式,这个模式是符合开放性、数字化、生态化发展趋势的。这方面我们中国的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应该有可能做成。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新葡的京集团3522vip”,就是希望能够探索出新的发展模式。

 

 

 

文末二维码.jpg

关闭